臺灣PCB等電子業的傷與痛
PCB小編曾也分享過HTC 的近況,其背后也能看出曾經風光無限的臺灣電子業似乎也走到了拐點。作為個人電腦時代全球重要的“科技島”,電子業一度是臺灣經濟最強勁的引擎。但如今,它在智能手機時代日漸“失聲”。
“先天不足”的臺灣PCB等電子業
HTC的困境是臺灣高端電子行業危機的縮影。暴露出來的,還只是冰山一角。
臺灣電子產業騰飛起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以龐大的電子零部件集成產業鏈為支撐,核心是代工。大批中小型電子企業通過拷貝或借助國外的專利,靠組裝和品牌外觀創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并迅速轉為應用型產品,獲得利潤。
“二十多年來,臺灣電子業都沒有處理好根本性的軟肋。”王勇話說得很重,“臺灣企業家學美國、學日本,引進先進技術,開發產品,從最初就無法獨立成長。他們產品的創新點是產品外觀的設計,但電子產業的核心基礎是自主技術專利,他們一直沒有。”
在他看來,通過購買等途徑無法獲取初始專利,買來的也往往是全球競爭鏈中偏沒落的專利,零部件行業、電子存儲器行業等支撐性行業都面臨困境,臺灣智能手機慢慢走上下坡路。
轉變也絕非易事。當前,臺灣地區面臨著資金和人才的雙重困境,高科技產業對基礎人員的培養、高等教育對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長期不足,企業自身也不具備支撐基礎研發的實力。
與此同時,崛起的大陸電子產業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一條不同于臺灣電子產業模式的新路。大環境上,大陸資金充足,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很多;小環境上,企業主動把大量資源投入到自主研發中,打造自己的專利。
“不具備核心系統,無法取勝于市場。”王勇一針見血。
當被問到“還魂回春”的可能性時,他表示“臺灣地區現在的電子產業在電子零部件設計和生產方面僅次于韓國、美國和日本,雖然跟日本或韓國的中高端無法競爭,但傳統優勢依然明顯。”
“肯定是要困難一段時間,但也不是沒有希望。”王勇坦言。
生機在島外
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意識到海峽對岸蘊藏著巨大機會,他們“一路向北”。
臺企有較強的自主性,這是他們“跨海自救”的優勢。比如2015年臺灣地區集成電路行業到大陸試水,就是其面對韓國企業的競爭壓力做出的主動選擇。
“和大陸合作是目前最快捷、最現實的選擇。”王勇強調數次,“一方面,臺灣電子在海外耕耘多年積累了很好的口碑,產品外觀設計實力雄厚,大陸企業的核心部件很好,但外觀設計差很多,雙方合作很契合。另一方面,臺灣地區成熟的應用性研究和大陸扎實的基礎性研究也能互相成就。”
但“北上”之路也并不平坦。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強勁分支,近年來云計算產業在兩岸都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數位無限”就是一家從事云管理平臺業務的臺灣初創公司,其總經理陳文裕曾多次赴京尋找合作伙伴,但都“鎩羽而歸”。
“這是很多臺灣初創公司遇到的情況。”臺灣徐瑞伯曾連續多年帶隊參加兩岸項目對接會。“來參加對接會的兩岸企業很多,但最終能對接上的很少。”
此番他帶領多家臺灣初創公司來中關村路演,雖然成功的先例還很有限,但大陸充足的技術人才儲備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值得他們一次次前來。機會雖多,但在相對陌生的市場仍需有人牽線搭橋,這次他們選擇與泰智會產業加速器與中關村云計算產業聯盟合作。“集合三家的力量,成立創新中心,連接兩岸的前沿科技、資本和市場。”徐瑞伯說。
在劉晏蓉眼中,機會蘊藏在產業“痛點”中。她認為,要真正切入大陸市場,就要找到這里市場的需求點,找到技術能夠應用的地方。利用臺灣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優勢,服務于內地相關企業及產業鏈。
“與大陸企業合作,獲得技術提升,拓展生存空間。在海外市場也應及時將購買專利轉向聘請海外技術人員共同研發,掌握自己的專利,走‘華為道路’。”王勇表示,從“亞洲之星”到危機四伏,臺灣地區企業家要有布局全球的視野和決心,直面困境,尋求出路。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最新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從“芯”出發,PCB概念梳理及未來發展情況
- 電路板廠家拆解分析PCB產業鏈
- 一文知曉汽車電路板的定義及市場現狀
- 線路板廠都主要做什么呢?本文為你簡單介紹
- 本文帶你分析國內PCB廠的優勢
- PCB 行業新曙光:探尋未來增長契機
- 電路板廠家未來發展前景及挑戰一覽
- 電路板廠獨家分享:PCB行業概覽
- 電路板廠家帶你了解全球印制電路板市場概況
- PCB 板:新能源汽車背后的關鍵支撐
最新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