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汽車無線充線PCB小編了解,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今日在京公布了多項最新業務進展。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透露,阿里在發布無人配送車小蠻驢一年之后,其在國內22個省總計52個城市部署了超過200臺小蠻驢,包括哈爾濱、南寧、昆明等城市。
這些車輛多投入到了阿里旗下的菜鳥物流的菜鳥驛站,在160多所大學園區和少量社區內進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工作。截止今年9月,小蠻驢們累計為20萬用戶配送了100萬個訂單。到2021年11月1日之前,其無人配送車隊規模將擴大至350臺,到2022年3月之前,則要擴展至1000臺。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車輛均是銷售給了當地的菜鳥驛站運營商,而非達摩院自主運營。此外,達摩院還宣布推出L4級無人配送卡車大蠻驢,進軍城市配送市場。王剛表示,與其他自動駕駛公司一樣,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的最終目標是在開放道路實現無人駕駛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有路測驅動和產品驅動兩種路徑。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谷歌Waymo,該公司正在不斷擴大測試車隊規模來收集數據。特斯拉則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即通過大規模銷售車輛,在使用過程中收集數據。達摩院自動駕駛團隊則也選擇了后者。王剛在現場講到,國內大約有30萬個社區,四五千所高校,還有10萬個園區。這里的快遞、外賣、配送需求非常大,非常適合做無人配送。“經過多年的研發,小蠻驢已經具備了產品化和標準化的能力,能夠大規模鋪開。”王剛在現場講道。根據現場透露的數據,小蠻驢的車隊日均能夠識別4000萬+障礙物,要進行5000+次交互。當規模擴大之后,就能夠收集更多的數據,不斷提升自動駕駛算法,從而讓小蠻驢進入到更多的園區內,進而產生更多的數據再次提升算法,產生良性循環。為此,達摩院希望在3年內能夠部署上萬臺無人配送車,達到日均100萬單的運營規模。“自動駕駛產業進入了下半場了,未來3年沒有產品落地的公司,技術肯定就落后了。”王剛說道。
想要擴大量產規模,有兩個難點——成本和技術泛化問題。成本方面,王剛表示達摩院通過規模、技術和設計三方面降低成本。
規模即投入更多車輛;技術即通過提升算法能力,來降低傳感器、計算平臺、導航定位等硬件成本;設計則包括定制傳感器、底盤,去掉冗余等操作。通過這三種途徑,小蠻驢的成本已是同行的三分之一。技術方面,小蠻驢現階段主要在封閉的園區內進行運營,基于封閉園區運營數據打磨出的自動駕駛算法,未來如何泛化到城市開放道路呢?王剛表示,在城市開放道路上搞自動駕駛,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行駛不規則的小型交通參與者,而非各種汽車。小蠻驢在校園、社區內運營,見過的小型交通參與者反而之多,反而有利于進入城市。正是基于這一邏輯,王剛在現場也宣布推出大蠻驢——面向城市配送市場的無人駕駛卡車,主要負責將貨物從配送站送往園區內部的菜鳥驛站。達摩院方面希望,3年后能在1萬條城配路線上投入大蠻驢。就在此前不久,阿里領投了元戎啟行3億美元融資,后者也宣布將進軍城配市場,與大蠻驢的重疊度較高。對此,王剛表示阿里投資元戎啟行主要是為了布局乘用車自動駕駛方向。城配市場仍將由達摩院負責。
阿里的自動駕駛之路起始于2015年——此前的主角更多的是阿里旗下物流公司菜鳥網絡(以下簡稱菜鳥)。為了提升阿里內部的郵件投送效率,ET實驗室一個團隊研發出了“小G”機器人,并在2016年投入使用。這些機器人從阿里園區內的小郵局出發,可以將一些重要信件直接送至不同的辦公樓,率先開始了無人配送技術的應用嘗試。
據汽車無線充線PCB小編了解,小G屬于一臺機器人(包括外觀也是)而非配送小車,因此行駛的適應性較窄,比如其難以順暢駛過園區內的減速帶,多在沒有減速帶的區域使用。在小G之后,ET實驗室又開發了G系列產品,轉而采用了“配送車”的架構,行駛的適應性更強。
2018年初,依托菜鳥的物流渠道,G系列的小車開始在一些大學校園內進行測試。待測試差不多之后,于當年開始上崗送貨。菜鳥鋪設了一個全國性的物流網絡,在一些大學內設有名為菜鳥驛站的集散中心。工作人員將快遞放在配送車內,然后車輛自行開至宿舍樓等目的地。與此同時,菜鳥的后臺也會給收件人發送信息,提醒其在指定的時間范圍內,掃描車身的二維碼打開艙門取件。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在前阿里YunOS事業群總經理張春暉加入ET實驗室擔任主任職務后,制定了集中力量發展無人配送以及無人卡車的思路,其他技術被放在相對邊緣位置。就在菜鳥這邊越來越聚焦無人配送的同時,2018年左右阿里達摩院也成立了自動駕駛實驗室,也開始涉足自動駕駛領域。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一開始是基于量產的乘用車在研發自動駕駛技術,與菜鳥的ET實驗室的低速無人車不太一樣。為了協調兩支研發力量,2018年底阿里內部達成了“達摩院關注技術,ET實驗室關注產品應用”發展思路。彼時,兩支阿里系自動駕駛團隊,依然在各自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也許正是看到了這種行業發展的大勢,阿里開始整合內部兩支自動駕駛研發力量,實現加速發展。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原本有一百多人,加上ET實驗室過來的一百多人,整體規模達到了300多人,其中大部分在杭州辦公,北京也設有一個小型研發中心。
據汽車無線充線PCB小編了解,從自動駕駛團隊的發展歷程來看,阿里在自動駕駛領域也進行了不同的探索。目前其研發力量已經統一在阿里達摩院之下,同時研發方向也明確在了無人配送方向。這里既包括面向園區場景的低速無人配送車,也包括面向城市配送場景的無人駕駛中小型卡車。王剛告訴車東西,阿里的策略是從封閉場景積累數據,泛化技術,進而將場景擴展到城市道路。在更遠的未來,還能進一步將自動駕駛技術從城市擴展到干線物流。但總而言之,阿里短期內肯定都會聚焦在無人貨運方向,并且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