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多、耕地面積廣,但農業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線路板廠獲悉,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終究會得到徹底的改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傳統農業的結合發展,離不開農業數據的支持。農業是數字化水平最低的行業之一,由傳統農業向精準農業、智能農業轉變,農業數字化是基礎。
提高農作物產量,主要需要獲取四個方面數據:土地土壤數據、病蟲害數據、氣候氣象數據和農作物數據。
土地土壤對農作物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的酸堿度、溫濕度、有機物含量以及水分等都會對農作物的產量起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土壤肥力較好的土地,能夠使農作物的產量增加,相反,土壤肥力較差的土地,會使農作物減產或死亡。
病蟲害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災害之一,病蟲害的發生會使農作物本身的抵抗力下降,造成農作物減產,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大的損失。
農業自古以來是“靠天吃飯”的行業,中國每年由于水災、旱災、風雹、冷凍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受災面積超過2千萬公頃,直接造成農民經濟損失數億元,因此,氣候氣象數據是促進農業增產的必要條件之一。
PCB小編覺得,提高農作物產量,不僅與上述三方面數據有關系,第四方面農作物自身數據也必不可少。由于不同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能力不同,光合作用越強、呼吸作用越弱的植物,植物體內積累的有機物越多,產量也會越高,研究農作物自身成長數據不可或缺。
農業數字化是智能農業發展的基礎,目前獲取農業數據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傳感器監測、無人機航拍以及衛星觀測,涉及的技術主要有3S技術、計算機視覺以及圖像識別技術,其中3S技術為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是傳感器、衛星定位與導航以及計算機通訊技術的結合體。
傳感器——農業物聯網的基礎
物聯網,即物物相連,對于非數字化產業,多使用傳感器作為連接器件。傳感器在農業中的應用很廣泛,主要有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水分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以及水產養殖業用到的鹽度傳感器、濁度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等。傳感器通過檢測被測物體,將其物理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對電信號進行放大、調制等處理后,傳入農業管理系統中,指導農業生長,提高農作物產量。
蜂巢的“AirSpply和禪”正是結合利用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術,打造農業物聯網,實現全方位的對溫濕度、光照、酸堿度、氣象等信息進行匯總。實時做出最合理的農業生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