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能汽車時代,中國車企最缺的應該是產品定義能力。”這是一位造車新勢力的高層此前提及的一個觀點。他認為,過去30年,中國車企的制造和創新能力雖然在不斷提升,但在產品定義方面,更多的還是追隨。
在傳統汽車時代,成熟的汽車企業在產品定義、設計、生產制造乃至營銷等領域積累了數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經驗,企業們都習慣了循序式的創新。在中國市場,過去幾乎所有的中國汽車品牌的產品定義和開發都是從“逆向對標”開始,而占據主流的合資公司的本土人才,更多的是將跨國企業定義好的產品進行本土化的改進。但隨著智能汽車時代的到來,汽車本身在“肌體”上已經開始逐漸打破過去布局和結構,當互聯網原住民開始逐漸成長為主流消費人群,他們對于汽車本身的功能、交互以及情感等需求,都有了新的創想。
智能汽車時代的換道競爭,讓中國車企開始與跨國企業真正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過去模仿借鑒的范本不復存在,當大家都需要步步為營、趟水過河的時候,真正的定義和需求把握從哪里來?
汽車電路板廠覺得這主要是“用戶”,建立跟用戶的直聯,由此掌握用戶的動向和喜好,是業內的一致共識。更有激進者,則希望通過開放的心態,讓用戶參與并由此定義汽車,乃至企業的生態圈共建。
在業內,蔚來幾乎是所有傳統車企做用戶運營都逃不開的一個“樣本”,極高的用戶黏度和互動效用,讓蔚來在收獲不錯口碑的同時,產品的轉介紹率也一度達到60%以上。據汽車電路板廠了解,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搭建自己的APP,用以建立與用戶的直聯。
“真正的用戶思維并不簡單是搭建一個app。”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杰認為,簡單的建立一個平臺很容易,但怎么能讓用戶有參與感,真正能夠吸引用戶與企業“在一起”,怎樣才能讓企業的后臺迅速的跟上用戶的建議和意見,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作為一種試水,吉利汽車日前發布了用戶品牌“我們”, 除了品牌Logo是從用戶的原創設計稿中投票選擇出來的之外,此次還亮相了首個集成用戶共創idea的示意——Vision Starburst,未來,該車身上的“宇宙能量”設計靈感和“能量風暴”造型都有著用戶“共創”的影子。吉利方面表示,未來這些元素都將被應用到吉利下一代車型的設計上去。
這一開放的想法并不為吉利所獨有,其實在幾年前,奇瑞旗下的凱翼品牌就在業內首次提出了與用戶的“眾包造車”,造車新勢力愛馳汽車也曾在2019年發布過“7921用戶伙伴計劃”,在旗下產品身上加入可擴展端口,讓用戶參與部分配件的定制。上汽集團旗下智己汽車也提出“原石計劃”,希望將用戶的創意和數據變成企業創新的一部分。
凱翼的眾籌以失敗而告終,愛馳的伙伴計劃從目前來看,還只是一個相對淺表的嘗試,吉利的開放,希望做得更深入。首先是建立了一個與用戶可以直接溝通的App,在線上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聽取用戶的意見;在線下,除了設計之外,吉利還希望以后在工程、制造領域都對用戶進一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