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在某省的一個著名風景區舉辦的大型博覽會上,一名中年游客突然急性心梗發作,頂著痛苦的胸悶,汗流不止地走進醫療站點。園區醫療組立即啟動實驗性的5G醫療預案,通過最新的5G應急救護實驗系統初步診斷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情危重,調度最近的救護車進行危重轉診。在救護車上通過5G實驗網絡將患者體征醫療數據實時回傳縣級醫院并獲得上級醫院5G視頻手術指導,前后僅用時1小時38分鐘就完成救護、診斷和實施手術,上演了一場挽救生命的“生死接力”。
時間就是生命,試想一下通過傳統救護方式,這個案例的用時會是多少時間?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線路板小編覺得,首先需要呼叫救護車,全國最高水平的北京地區也要每3萬人一輛救護車,按照原則救護車應該在20分鐘內到達,遠郊區縣的等候時間會更長;同時救護車急救人員專業能力普遍不足,不能現場及時施救。通過救護車患者運送到具有專業手術能力的大醫院,需要經過交通擁堵嚴重的風景區公路……,就算動員交警臨時開辟綠色通道,整體時間也要超過3個小時,多出了一倍的路途時間!由此可見,基于5G技術的移動救護、遠程會診和手術指導等醫療應用可以有效提高醫療效率,縮短移動救護,危重轉診的救治時間。
考慮到建設一張5G醫療專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聯合河南移動和華為公司共同基于5G最新技術在全國率先打造了一張醫療專用網絡。
5G醫療專網的建設首先對移動救護對網絡的需求進行分析:5G救護車在現有救護車上裝備CPE和音視頻系統,隨時現場出診,救護人員通過音視頻系統將現場病人的情況實時回傳到中心醫院,主任專家遠程指導醫療救護。移動救護業務對5G網絡的帶寬需求是音視頻+B超影像約30Mbps,業務端到端時延小于100ms。同時應急救援場景的業務流量只有在急救車執行救護作業的時候才會出現,業務請求都是臨時性的,且持續時間不長;業務發起的位置都是不固定的(救援地點不固定)。
針對這類場景,需要一種可以基于業務訴求,一次請求,一次使用;可以動態調整大小的通道,動態保障醫療業務的SLA。電路板廠發現,移動承載優享通道方案正是為這種臨時性SLA保障需求“量身定制”。“優享通道”是一種基于FlexE子接口+FlexE硬切片技術實現的業務隔離方案,給業務提供最小粒度1M的切片管道,且能夠動態調整,滿足有臨時業務訴求且移動連接場景的業務。如下圖所示:
當前,醫療與5G技術跨界融合的趨勢與價值有目共睹,無線醫療的產業生態從互聯網醫療行業政策、醫院信息化需求、醫療終端通信能力、無線技術和移動承載技術等方面也日漸成熟。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從本省醫療實際現狀出發,在全國率先建設了一張5G醫療專網,為“生死接力”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