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無線充電PCB硬件方案設計
1、無線充電概述
汽車無線充電PCB是電動汽車除快充、慢充、換電外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補電方式,它與慢充的方式是非常相似的,主要區(qū)別是在于變壓器的傳遞電能的方式發(fā)生了改變,車載充電的變壓器都置于車內,而無線充電的變壓器原、副邊繞組分別置于車外和車內,通過高頻磁場耦合來傳輸電能。
據PCB小編了解到,無線充電的電能傳輸主要包括電磁感應式充電、磁場共振充電和無線電波式充電三種方式。
電磁感應式: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磁場,對附近的線圈產生感應電動勢,產生電流。工作頻率級別一般為KHz,相對的輸出功率大、效率較高。該形式的無線充電需要特定的位置,才能精確充電,充電距離必須控制在0-250px之間。
磁場共振式:發(fā)送端與接收端頻率相同,通過共振效應,傳輸電能,可實現遠距離充電,充電位置自由度高,但充電的效率不高。一般適合于中距離傳輸,關鍵的是電能傳輸不受空間非磁性障礙物的影響,在電動車汽車靜態(tài)無線充電中優(yōu)勢更明顯。由于磁場共振充電方式的穩(wěn)定性好、能量轉換效率高的特點,目前被采納為最佳的汽車無線充電技術。
無線電波式:通過電磁波傳輸電能。小功率充電,充電位置不固定,充電時間長,效率低,傳輸距離長。
2、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無線充電的工作原理是將電能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向外發(fā)射,并在接收端接收能量轉化為電能,從而實現電能的無線傳輸,并將電能存儲到電池內實現充電。
無線充電的核心在于耦合線圈,發(fā)射線圈和接收線圈耦合進行能量傳遞,線圈通過無線的方式進行電能傳輸,發(fā)送線圈端由原級電能轉換電路、補償電路組成,接收線圈由補償電路、電能轉換電路組成,轉換完成后給儲能裝置進行充電。
無線充電通過電網將電能傳輸到地面充電設備,地面充電設備與車端充電設備通過線圈耦合,將電能進行傳遞,給車輛動力電池充電。電網的交流電通過濾波、整流、PFC、逆變電路通過耦合線圈后,在車端無線充電裝置中進行整流、DCDC電流升壓,轉換為動力電池的能量。車端控制器具有通訊、檢測、定位等功能,地面端設備控制器具有定位、異物檢測、活物檢測等功能。控制器之間通過wifi或者藍牙進行信號傳遞,車端控制器與VCU、BMS、儀表控制與顯示充電的過程。
地面端與車端進行wifi連接后,進行車與無線充電裝置的身份識別,充電握手連接,完成充電連接后,進入充電啟動階段,對車與無線充電樁的充電兼容性進行確認,確認電壓及電流平臺等信息,并開始異物、定位、活體檢測,進行充電前的環(huán)境確認,完成充電啟動狀態(tài)后,進行充電傳輸,當達到充電截止的條件以及故障條件時,停止充電。
目前無線充電的功率按照功率等級不同分為3.7kW、7.4kW、11kW、及22kW,在工作范圍內均能達到90%以上的系統(tǒng)效率。
3、無線充電的優(yōu)勢及劣勢
優(yōu)勢:無人駕駛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無線充電成為剛需。無線充電技術與L3自動駕駛技術的融合,當車輛停在停車場入口處,開啟自動駕駛尋找車位模式,找到車位后,通過遠程控制的方式實現車輛無線充電,充滿電后,等待駕駛員召喚。無線充電簡單方便,即停即充,不需手動操作,沒有線纜拖拽,大大提高了用戶體驗。安全可靠、方便、極致體驗。
劣勢:成本高,高于傳統(tǒng)直流樁;電能損耗高于充電樁;電磁輻射是否有傷害性的不確定性;功率小,屬于慢充的形式。
4、無線充電技術的硬件方案設計
最后PCB廠小編介紹一下,耦合線圈將無線充電系統(tǒng)分為GA(地面部分)和VA(車載部分),這兩部分之間沒有電氣上的物理連接。兩者都有獨立的數字控制電路,包含無線數據通信單元,分別稱為地面、車載通信單元。地面、車載通信單元通過Wi-Fi、藍牙等無線通信進行數據交互。地面、車載部分都包含單相全橋逆變/PWM整流電路。當動力電池充電時,地面部分的單相全橋逆變/PWM整流電路可以采用“移相控制”工作在逆變狀態(tài),而車載部分的單相全橋逆變/PWM整流電路工作在整流狀態(tài);當動力電池放電時,與之相反。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相關資訊
最新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PCB硬件方案設計
- 電路板廠家技術、設備、品質分析!
- 深入剖析:PCB板的設計與制作技術要點!
- 帶你了電池電路板“黑科技”模塊背后的強大支撐
- 5g通訊與5g天線pcb概念概覽:技術、應用與市場前景!
- 了解汽車電路板的獨特特點!
- 作為PCB采購,怎樣詳細考察一家線路板廠的技術能力?教你七步走!
- 線路板廠里的汽車線路板到底是什么?全方位解讀!
- 5G線路板對PCB工藝的挑戰(zhàn)主要在哪些方面?
- 探秘高質量線路板制造,詳解電路板加工流程及質量控制要點
最新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